当然,这就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内容丰富一些,字数也基本相当全国炒股配资门户,语义保持不变:
---
编者按
2025年6月13日,当地时间,以色列发动了对德黑兰的突袭行动,直指伊朗关键的核设施。对此,伊朗强烈谴责此举等同于“宣战”,并迅速动用弹道导弹进行反击。两国随即陷入激烈的攻防对抗之中。
仅仅12天后,随着美国军队介入战局,以色列与伊朗迅速签订停火协议,这场突然爆发的冲突匆忙划下句点。然而,在表面和平的背后,社交媒体平台上却爆发了一场无形的“信息战”。由于双方均在冲突期间对国内网络和新闻报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形成了一个信息真空区,这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战争视频与图片,各种“证据”层出不穷,满足了公众对冲突细节的种种猜测与幻想。
展开剩余86%“澎湃明查”经过深入观察发现,这次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虚假视频数量急剧增加,甚至远远超过了俄乌冲突初期的水平。多数视频采用低劣的画面质量和夸张失真的叙述手法,扭曲了实际的战斗场景,误导公众认知,成为此次信息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此外,一些游戏模拟画面被误传为真实战况,旧时录像经过剪辑包装后也重新流传于网络。本文结合典型案例,梳理这些现象,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
---
明查 | AI图像风暴席卷以伊冲突
自以色列空袭德黑兰后,社交平台迅速涌现各种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内容声称展现了以伊冲突的某些战斗画面,但往往画面单调、清晰度不高,且伴随着物体比例失调、背景扭曲等明显的AI生成痕迹。
例如,一段在抖音、X(前Twitter)等平台广泛传播的视频宣称“伊朗向以色列海法发射最强武器,造成蘑菇云升起”。但视频中,街边停放的车辆造型怪异,楼房窗户大小不一,这些细节均透露出AI制作的痕迹。
该视频最初发布于YouTube频道@cmlacyn,发布者明确注明该视频由AI生成。但在流传过程中,这一关键信息被删除,视频被误当作真实战争影像广泛传播。
虽然许多平台都加强了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如X、微博、Facebook、TikTok等纷纷采用众包核查机制,甚至X引入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Grok辅助事实核查,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以X平台为例,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数字取证实验室(DFRLab)最近发布的研究指出,Grok在核实冲突相关事实、辨别虚假视觉内容方面存在显著缺陷,特别是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较弱,难以稳定提供准确的验证。
DFRLab举了一个例子,一段声称是伊朗对以色列机场发动攻击的AI视频中,Grok一会儿错误断定导弹由也门叛军发射,一会儿又将视频中的机场误认作贝鲁特、加沙甚至德黑兰的机场,且多次误判AI视频为真实视频。
除Grok外,市面上还有许多AI检测工具声称能判别图像或视频是否由AI生成。部分工具如HiveModeration在图像识别上表现良好,提供的结果具备参考价值,但至今没有一款工具能做到100%准确。准确识别仍需结合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HiveModeration检测一张号称“以军F-35残骸”的图片时,判定其由AI生成的概率为79.9%。
此外,溯源仍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追踪图片或视频的发布时间、发布者和发布平台等元数据,可判断其真实性。例如,一段声称“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被伊朗轰炸”的视频,经“澎湃明查”溯源,发现最早出现在5月22日,来自一个名为3amelyon的巴勒斯坦账号,该账号主要发布灾难类AI视频,显然与此次冲突无关。
在AI生成内容中,常见的“破绽”还包括多余或畸形的手指、所有牙齿大小一致、边缘模糊、文字乱码以及物理规律违背的场景等,这些细节往往暴露了AI视频的虚假本质。
例如,一段网络流传的“伊朗将以色列间谍绑在导弹上发射”的视频中,伊朗国旗形态异常,发射塔结构诡异,且人物双手在被绑后依然能自由挥动,明显是AI合成产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这些失真细节可能会越来越少,肉眼识别难度将大幅增加。为应对这一趋势,OpenAI、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带有数字指纹或水印的技术,嵌入AI生成作品中,方便机器检测但肉眼不可见,从而抑制AI滥用。
2024年,OpenAI推出了可检测DALL-E3生成图像的工具;谷歌则在今年5月发布了SynthIDDetector,可识别由Gemini、Imagen、Lyria和Veo等模型生成的内容。两家公司均宣称其工具准确率极高,且能抵抗图像压缩、裁剪和色彩调整的干扰。
---
游戏画面被误传为真实战况
以伊冲突爆发初期,伊朗媒体声称击落至少4架以色列F-35战机。塔斯尼姆通讯社6月13日晚报道称,伊朗防空部队击落2架F-35并俘获飞行员。社交平台上传播的视频声称记录了该过程。
这段视频在TikTok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广泛被当作真实战斗视频转发。反向搜索后发现,这其实是战斗模拟游戏《数字战斗模拟世界》(DCSWorld)中的画面,显示的是俄制苏-57战机与乌克兰地对空导弹系统的虚拟交战,与F-35及以伊冲突无关。
6月14日,X平台另一段视频称“伊朗向以色列防空战机开火”,实际上是2022年发布的军事模拟游戏《武装突袭3》(Arma3)画面。
这类将游戏画面包装成真实战争视频的现象屡见不鲜。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流传的“基辅幽灵击落俄军战机”视频被证实为游戏场景;2023年以哈冲突时,“哈马斯击落以色列直升机”的视频同样来自《武装突袭3》;2024年10月以色列轰炸叙利亚期间,声称“中国H9防空系统拦截导弹”的视频亦被证实为游戏画面。
尽管《武装突袭3》开发商BohemiaInteractive及《数字战斗模拟世界》制作商鹰动力公司多次呼吁公众不要将游戏画面误认为真实战况,用于战争宣传,但高度拟真的游戏画面本身难以与现实完全区分,难免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
2022年11月28日,BohemiaInteractive在官网详细列举了区分游戏视频与真实视频的多项标准,如游戏画面通常分辨率较低,多数发生在夜晚或昏暗环境,镜头抖动夸张,音效难以与真实声音区分,缺乏真实人物动作,车辆、装备及爆炸效果不自然等。
---
伪造现场画面满天飞
除了游戏画面外,还有大量声称展示本次以伊冲突现场的“实拍”视频,实际上是借用过去不同时间地点的视频剪辑拼接而成。
例如,一段号称“以色列炸毁伊朗核设施”的视频,实际上早在2024年3月就已在网络流传,与伊朗针对以色列的打击无关。
另一段称“特拉维夫大厦遭袭倒塌”的视频,实为2025年6月13日迪拜滨海顶峰大厦火灾现场。通过地理定位确认,该视频拍摄于迪拜知名地标Marina Pinnacle Tower附近。
还有一段“伊朗官员头顶《古兰经》祈求导弹击中目标”的视频全国炒股配资门户,实则是今年3月德黑兰警
发布于:天津市